监管新政逼保险投资回归本源
《办法》明确了列入名录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,可以承接企事业单位或环保部门委托的以下5类环境监测服务:一是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;二是企事业单位排污状况自主调查监测;三是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、生态类项目竣工验收调查监测;四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监测、清洁生产审核监测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监测;五是市和区县(自治县)环保局采取政府购买方式委托或指定的其他监测。
要想真正有助于为公众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,环保部门必须要根除以罚代管的病态执法模式,谨防一些执法人员借机敛财,破坏了相关法律的权威性。同时,还要完善配套的监管制度,规范执法流程,从制度上制约腐败的发生,否则,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以罚代管等问题。
针对这样的处罚结果,不少网友评论称监管部门岂能以罚代管,避重就轻从而走过场含糊了事内秦淮北支状况更糟,1/3填成暗沟,沿珠江路从新世纪广场到中山大厦,700米长河段上高楼耸立,完全成了地下河,不但水体黑臭,难以清淤,还影响汛期行洪,上游广州路大雨即淹,与这段河道被覆盖有很大关系。市旅游委金卫东介绍,玄武湖每年投放20万尾鱼虾改善水质,过去不能吃,现在水质改善,加上上元门、大桥水厂定期给玄武湖换水,湖中鱼虾味道很鲜美,不亚于江鱼江虾,因为换的水就是净化后的长江水。由于管网不配套,很多污水处理厂吃不饱,进不了污水厂的污水,就进了城市河道,从城南远距离调长江水冲洗内河,本是二类水的江水进城竟成了五类水,当前最紧迫的任务,是让主干管网通达全城,再从支网到小区逐步雨污分流,这是绕不过的坎!治理水环境,南京立下军令状:2017年污水全收集、全处理,57条河道消除黑臭。河清岸绿、血脉畅通的城市才是安全的、可亲的,都市人徜徉河边,总能得到身心的慰藉,专家举例说,韩国首尔市曾不惜拆掉高架立交,恢复被覆盖的清溪川,目的就在于此,居民可在河边休憩赏景,沿河物业增值、活力迸发。
但专家认为,消除黑臭只是起码标准和较低要求,因为对照消除黑臭相关指标要求,如氨氮小于8,溶解氧大于2等,最多只相当于5类水标准,远远达不到健康水体、可亲可赏的要求。打开盖板恢复河道,复制清溪川经验问题出在水里,源头还在岸上,南京市原水利局局长王凯直言,南京多轮治水,前后20多年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但源头治理、地下管网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。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无疑带来了大量能耗,再加之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,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在未来几年恐怕很难降低。
也就是说,改变过去单纯脱硫脱硝的思路,对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综合考量。此外,全球辐射强迫的定义决定了必须与1750年的情况作比较,因此研究的时间必然会跨度很长;另一方面,研究对象还必须包含所有已知的气候胁迫因子。专家表示,最主要的手段是广义节能,包括优化调整经济、产业和能源结构,改良终端节能技术。而大气中的硫酸盐气溶胶,有90%以上都来自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污染。
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中国责任在这项发表于《自然》杂志的研究中,中外科学家基于已知的10种气候胁迫因子模拟分析结果(1750~2010年),首次全面评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及其时间变化趋势。如果采用烟气脱硫来控制二氧化硫排放,二氧化碳则不会相应减少。
李本纲解释,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一是温室气体的历史累积效应,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晚,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对贡献却会偏少;二是硝酸盐、有机颗粒等短生命周期气候胁迫因子,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地表反照率改变等,主要影响的还是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,这些局部效应都导致影响相对偏小。而2010年辐射效应与1750年工业革命前的辐射效应之差,就是全球辐射强迫。科学支撑有待再进一步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,无疑离不开科学的数据支撑和综合评估。大气中,各种气候胁迫因子会以不同方式改变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,其对当年地球系统的辐射收支改变称为辐射效应。
气候谈判中,世界各国应当承担多少责任,仍是众说纷纭。但是廖宏指出,黑碳气溶胶除了具有直接气候效应外,其间接气候效应也是未来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。相关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、北京大学教授李本纲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时表示:我们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目的,在于弄清楚中国究竟应该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。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指出,双赢的关键在协同控制,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,也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。
污染物却是制冷功臣?硫酸盐、硝酸盐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考量,这些污染物恰恰起到了重要的制冷作用。以黑碳气溶胶为例,研究中强调了这一成分对正辐射强迫的重要贡献。
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廖宏说。有报道称,该研究是科学家为中国碳排放所做的一次正名,但李本纲却表示,正名一说既不科学,也不准确,这不是我们的本意。
同时,科学家将致力于继续列出其他主要碳排放国家的责任账单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协同效应的政策、措施、技术、方法将作为首选。李本纲表示,未来他们希望列出最新的排放清单,并把欧洲、北美等区域或国家的贡献也计算清楚。目前,中国的雾霾很大程度上是硫酸盐气溶胶造成的。此外,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,如氧化亚氮、甲烷、臭氧等,其减排成本低于二氧化碳。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提了多年,人们也尚未就区别达成共识。
从这些物质着手应对气候变化,可能成本更低、效果更好科学支撑有待再进一步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,无疑离不开科学的数据支撑和综合评估。
此外,全球辐射强迫的定义决定了必须与1750年的情况作比较,因此研究的时间必然会跨度很长;另一方面,研究对象还必须包含所有已知的气候胁迫因子。以黑碳气溶胶为例,研究中强调了这一成分对正辐射强迫的重要贡献。
如果采用烟气脱硫来控制二氧化硫排放,二氧化碳则不会相应减少。说到底,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各国政府的政治意愿。
排放对辐射强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个非线性过程,从中解析出某一个国家的贡献,难度是很大的。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廖宏说。同时,科学家将致力于继续列出其他主要碳排放国家的责任账单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中国责任在这项发表于《自然》杂志的研究中,中外科学家基于已知的10种气候胁迫因子模拟分析结果(1750~2010年),首次全面评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及其时间变化趋势。
李本纲解释,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一是温室气体的历史累积效应,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较晚,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的相对贡献却会偏少;二是硝酸盐、有机颗粒等短生命周期气候胁迫因子,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地表反照率改变等,主要影响的还是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气候,这些局部效应都导致影响相对偏小。气候谈判中,世界各国应当承担多少责任,仍是众说纷纭。
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提了多年,人们也尚未就区别达成共识。但是廖宏指出,黑碳气溶胶除了具有直接气候效应外,其间接气候效应也是未来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。
而大气中的硫酸盐气溶胶,有90%以上都来自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污染。有报道称,该研究是科学家为中国碳排放所做的一次正名,但李本纲却表示,正名一说既不科学,也不准确,这不是我们的本意。
此外,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,如氧化亚氮、甲烷、臭氧等,其减排成本低于二氧化碳。采取什么样的减排措施,才能实现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的双赢?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,也是当前国际上大气环境和气候研究的前沿。相关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、北京大学教授李本纲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采访时表示:我们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目的,在于弄清楚中国究竟应该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。中外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,对于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,中国只能承担10%的责任。
大气中,各种气候胁迫因子会以不同方式改变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,其对当年地球系统的辐射收支改变称为辐射效应。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指出,双赢的关键在协同控制,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,也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。
李本纲表示,未来他们希望列出最新的排放清单,并把欧洲、北美等区域或国家的贡献也计算清楚。也就是说,改变过去单纯脱硫脱硝的思路,对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综合考量。
研究结果显示,中国排放对全球辐射强迫的相对贡献为10%4%,远低于中国近年来人为活动排放的全球占比。目前,中国的雾霾很大程度上是硫酸盐气溶胶造成的。
最新留言